您的位置:首页 >深度观点 >

河北秦皇岛:“人才下乡、科技下沉”助力乡村振兴

2023-07-05 09:06:14    来源:凤凰网

秦皇岛拓宽引才渠道、优化用才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聚集

“人才下乡、科技下沉”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

秦皇岛市结合产业特色,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产业基地,结成致富共同体。这是昌黎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李晓言(右)为“村社共建”项目全程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我们的黄瓜品种叫‘绿岛7号’,一年四季挂果,并且很少得病,经济效益特别好。”近日,昌黎县嘉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又迎来一批参观学习的客人,公司副总经理李向丽高兴地向大家介绍着这里的“拳头”产品——“绿岛7号”黄瓜。

“绿岛7号”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特色蔬菜(黄瓜)岗位专家闫立英主持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黄瓜口感香脆,市场价格比普通黄瓜高1倍以上,每亩每年效益可达6万元。李向丽说,闫立英教授把科技带到了他们身边,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秦皇岛市委人才办切实践行党管人才主体责任,针对乡村振兴中有的地方面临的科技水平较低、产业层次不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结合实际优化人才政策,建立科学可行性机制,协调高校、科研院所和市直相关单位,拓宽引才渠道,优化用才平台,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聚集,努力推动专家人才从“单打独斗”“技术指导”向“集团作战”“创业示范”转变,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人才和智力支撑。

组建服务团 推动科技下乡

6月20日,抚宁区启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麦进入了收获期,一束束麦穗颗粒饱满。

“我们根据市植保植检站站长董立新给出的指导意见,用‘一喷三防’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产量眼见着就上来了,预计今年至少增产10%以上。”合作社董事长郑小光说,合作社的小麦种植面积1000余亩,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药物防治十分关键,以前他们靠老方法、老经验,没有科学系统的防治办法,产量始终不高。

据此,董立新等市级专家组团到田间地头给村民讲课,不仅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小麦病虫害问题,还保证了小麦顺利孕穗灌浆,提高了后期质量和产量。“现在谁家小麦不出苗了、有病虫害了,都愿意找专家问问。一个电话过去,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郑小光说。

近年来,秦皇岛市委人才办组织开展“人才下乡、科技下沉”系列行动。遴选1000名专家人才开展“千名专家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根据产业发展组建5个市级专家服务团和9个县(区)专家服务团。专家团以“基层点餐、专家接单”的方式开展活动,采取举办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问诊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乡村人才登上“科技动车”,直通科技顾问。同时,该市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机制,组织下派1000余名技术指导员下沉农村一线,深入科技示范主体,开展物资发放和“一对一”科技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意见建议350余条(项)。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农民科技能手,为科技兴农提供人才支撑。

今年以来,秦皇岛市委人才办强化人才引领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围绕甘薯、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发展,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共引进马铃薯新品种新品系10余个,新试验品种德薯7号亩产1万斤,预计每亩增收4000元。

谋划院地合作 引导人才下沉

“用‘覆膜+滴灌’的方式种植鲜食型甘薯,亩产量能达到6500斤,一亩地的纯利润就是6000多元钱。”日前,卢龙县清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清喜说,在当地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帮助下,公司与冀东甘薯试验站等科研院所开展甘薯集成技术合作,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把种地与养地相结合,采取智能滴灌、地膜覆盖、深沟大垄、生物防控、水肥一体等方式,实现了甘薯种植标准化、科学化。

秦皇岛市逐步建立健全驻秦科研单位和地方人才融合发展沟通机制,掌握驻秦科研单位专家人才项目库和市域人才、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人才融通共享。秦皇岛市委组织部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立乡村振兴全面合作,建立了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依托、政策理论宣讲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先进技术研发对接服务、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党建帮扶力度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智力保障。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建立了博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农业创新驿站等平台,聚集知名的设施、植保、育种、栽培、水肥等领域的专家50余名,打造了一批科技引领作用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色产业和高端产品。

今年以来,秦皇岛市持续推进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与服务合作,省农科院7个研究所与全市4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缝对接,在产业规划、新品种引进和本地品种培育示范、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河北省农科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植保团队与山海关区占明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家经营主体建立了对接,今年又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海港区花响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接。6月16日,秦皇岛琳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昌黎果树研究所签订了5个樱桃新品种转化协议,未来将面向世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皇岛樱桃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引导全区大樱桃产业“绿色、安全”发展。

激励领跑者 助乡村人才“抱团致富”

近日,在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秦皇岛木兰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佳伟正指导100多名村民加工生产食用菌,开足马力赶订单。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公司+园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与周边9个乡镇的100多个村结成致富共同体,吸纳了2500多个贫困户投资入股,帮助65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每年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秦皇岛市委人才办聚焦领富带富,将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和农村青年拔尖人才列入“港城英才”支持计划,充分激发本土乡村人才内生动力,让“领跑者”发挥带动作用。结合产业特色,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产业+人才”“公司+园区+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产业基地,结成致富共同体。

同时,秦皇岛市积极推进人才交流互动,以人才交流促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旅游”健康发展。全市认定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57个,年均接待游客52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目前,全市培育了山海关大樱桃、青龙板栗、昌黎旱黄瓜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成了10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 通讯员 侯 芳)

关键词:

相关阅读